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……7月17日至7月22日,在上海市援疆前指的统筹引领下,来自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们,开展了一场红色主题研学活动。70名喀什师生与70名上海师生分别在上海、喀什、西安、延安等地交流互访。
上海市援疆前指总指挥、市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孟庆源指出,自教育援疆启动以来,上海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喀什流动。此次“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”的研学活动通过“学生双向走”,将短期交流转化为长期联结,让教育援疆有了更鲜活的互动,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、深化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活动发起者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彭宗祥表示,今年7月7日至9日在新疆和田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,为教育援疆工作指明了聚焦发力的方向。
在中共一大会址前,沪喀学子合影留念。
“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前,我读懂了‘初心’两个字的分量。”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比努尔·赫克木谈起:“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,老师说‘产教融合要跟着产业走’,这让我想起新疆的林果业——或许我们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搬到果园里,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。走出喀什不是为了离开,而是为了带着办法回来。”
来自上海城建学院的龚慧恩同学,在喀什古城的烫画工坊里颇感震撼。“我们从小小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当地居民的传统智慧,跟着维吾尔族爷爷学做烫画,听老人讲古城改造时怎么保住老手艺的故事,突然明白‘文化根脉’不是书本里的词。”她计划把喀什的“非遗+电商”模式带回学校,“或许,我们能为这些手工艺品提供更多的渠道,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美。”
沪喀学子在喀什古城体验烫画。
7月21日,上海理工大学、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从红其拉甫国门返程时,偶遇了一场泥石流。缺水缺粮的困境,让原本疲惫的师生们颇感煎熬。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、塔吉克族居民闻讯后,纷纷提着保温桶自发给受困的人员送来热汤、热粥、热水等。
“看着居民们冒着危险送来热食,看着抢险人员开着工程车驶过,看着交警同志来回巡逻,‘守望相助’四个字变具象了。”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潘景感言道:“课本上说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’,今天被困在路上,我亲眼见证了‘生命线’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手中接力。”
阿克陶县志愿者为泥石流滞留师生送上热汤。
师生们在这场意外中经历的不仅是一场险情,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“思政课”——它让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让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情谊化作掌心的温度。带队老师、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阳感慨:“红其拉甫的界碑教会我们忠诚与担当,而今天的泥石流与援助,让我们读懂了团结与奉献。这场研学的意义,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,更在于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,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、最坚韧的精神底色。”
此次研学是上海“组团式”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,更是“输血+造血”模式的生动延伸。这种“以学促研、以研促帮”的闭环模式,让教育援疆从“单向输出”变为“双向赋能”。结营仪式上,上海援疆前指项目资金业务组组长、喀什地区发改委副主任冯贇勉励大家:当好沪喀两地友谊桥梁,共绘民族团结、同心筑梦美好画卷。
配资平台app下载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,股票正规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